中小学教师减负八条落实关键举措对照表来了

    作者/来源:学途综合 发布时间:11-11
    继 “双减” 政策为学生和家庭松绑后,教育部近日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减负八条”)。“减负八条”聚焦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为基础教育生态再添 “松绑令”。这一政策精准回应了一线教师的迫切诉求,既是对...

继 “双减” 政策为学生和家庭松绑后,教育部近日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减负八条”)。“减负八条”聚焦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为基础教育生态再添 “松绑令”。这一政策精准回应了一线教师的迫切诉求,既是对 “弘扬教育家精神” 的具体践行,更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举措,其意义远超单纯的 “为教师减负”。

“减负八条” 的核心亮点在于精准施策、闭环管理。在社会事务进校园方面,建立总量控制在10项内的 “白名单” 制度,每学期进校园活动不超6次,从源头杜绝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无关任务挤占教学时间。督查考核上,推行年度清单备案制,杜绝重复检查和 “留痕主义”,明确每所学校每年县级以上综合督导不超 1 项,让教师从繁杂台账中解脱。数据填报与借调管理的规范,更是直击 “指尖负担” 和 “人才流失” 痛点,通过平台整合、定期清理借调人员等措施,为教师专注教学扫清障碍。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减负八条” 能否真正斩断教育 “负担链”,关键在于三方面发力。其一,多部门协同是保障,需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避免 “政出多门” 导致政策空转。其二,监督机制要筑牢,畅通三级举报渠道,引入第三方监测,对变相摊派任务、整改不到位的地区严肃追责,防止形式主义反弹。其三,保障体系要跟上,健全课后服务待遇保障和 “弹性上下班制”,让教师减负后更有动力投入育人工作。

减轻非教育教学负担,本质是让教育回归初心。当教师不再被繁杂事务分散精力,就能将更多时间用于备课教研、关注学生成长;当校园远离不必要的干扰,就能营造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的良好环境。期待 “减负八条” 落地生根、举一反三,不仅减掉明确列出的负担,更能清理隐性压力,让教师轻装上阵,让教育摆脱形式主义束缚,在纯粹的育人氛围中,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根基。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全文

减负八条落实关键举措对照表

 

序号

政策领域

政策要求

落地重点

关键量化指标 / 禁令

1

发文审核管理

建立发文与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机制,不得随意增设超出教师职责的要求

教育部及省级教育部门双重审核,将超职责任务作为核心评估项

除专门文件外,禁止提及督查考核、一票否决等要求

2

督查检查规范

实行年度清单备案制,杜绝重复检查和留痕主义

年初报教育部备案,提前 1 个月明确检查内容,清理现有达标活动

每校每年县级以上综合督导≤1 项;禁用台账留痕作为评价依据

3

社会事务进校园

健全白名单制度,严控无关活动入校

教育部审核省级白名单,公开接受监督,活动与课堂教学融合

省级白名单总量≤10 项;每校每学期进校园活动≤6 次;禁派教师巡河护林、上街执勤等

4

教师借调借用管理

原则上禁止借调,规范社会考试和值班值守

教育部门 + 组织部门双重备案,建立常态化清理机制

借调时间≤6 个月(可延 1 次);每校每年社会考试≤5 次;节假日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

5

数据填报与 APP 管理

整合数据平台,清理冗余应用,杜绝强制留痕

省级每年清理 1 次应用程序,推进一网统管,统筹审批填表报数活动

禁用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强制功能;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

6

课后服务保障

规范服务时间,保障教师待遇,杜绝硬性挂钩

衔接当地下班时间,建立第三方机构遴选机制,落实弹性上下班制

不得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硬性挂钩

7

监测核查机制

纳入教育督导,畅通举报渠道,强化整改闭环管理

建立省市县三级举报平台,设监测点及监督员队伍,引入第三方监测

对问题地区发提示函 / 督办单,重大舆情严肃追责

8

多部门协同治理

发挥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联动纪检、网信等部门

纳入干部考核,与基层减负、反腐整治统筹推进,强化舆情管理

严禁打造政绩亮点、弄虚作假等功利化行为

(对照表依据文件整理而成,仅为阅读提供便利,如有与文件不一致或表达不够精准之处,请以文件为准。本文主图及配图由AI生成,部分内容AI辅助整理)

 

相关动态

移动端访问

预约免费试听

推荐课程